長照契約當事人拒絕其他家屬探視,機構可以因此禁止其他家屬探視嗎?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刊登:2018-10-24・最後更新:2022-11-15

案例

於長照機構入住的年長者A,其三兒子B是長照契約上約定的主要聯絡人,也是入住機構的家屬簽約代表。因為B與其他兄弟姊妹關係不佳,也擔心其他兄弟會覬覦媽媽A的財產,或是假借探視名義,故意挑剔機構、影響安寧。於是,B要求機構不要透露有關A入住的資訊給其他家屬,並期望機構之警衛室能禁止其他兄弟進入探訪。

本文

機構能否禁止入住長者其他直系親屬之探視,應注意以下之事項:

一、應尊重當事人意願

對於親屬的探視,機構原則上應依入住長者本人之意願。若長者本身無行為能力,例如受監護宣告或因身體狀況暫時無法表示其意願時,機構應依照機構與委託者之契約判斷(上述案例中,如B締約時已與機構約定,則屬於契約之一部分)。

若委託者無相關的指示時,機構依本身的專業判斷為之。若委託者之指示與受照顧者本人意願不同時,雖依契約責任似應依委託者之指示處理事務(按民法第535條[1]規定,受任人處理委任事務,應依受任人之指示),然「探視」非財產事務,而有情感因素在內,尊重受照顧者之自主意思應是最重要的原則,因此仍以入住長者本人意願為主較為妥適。

二、其他家屬非契約當事人

長照契約的當事人,依照行政院之定型化契約,僅包含甲方(即長照機構)、乙方(即委託人,長者的家屬,上述案例中B);受照顧長者則為契約關係人(丙方)。契約以外之第三人,並無法對機構依契約有所主張。

三、拒絕探視之法律責任

機構不允許契約當事人以外的家屬探視時,基本上並無刑事責任。因為依據民法第1055條[2],僅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會面權,而未規定子女對父母有「探視權」,因此機構拒絕其他家屬探視,不屬於妨害人行使權利,不足以構成強制罪[3]。在民事責任方面,同樣因為沒有不法侵害「探視權」之問題,基本上亦無民事責任,不過因實際情況多變,仍須視具體情況判斷。

註腳

  1.   民法第535條:「受任人處理委任事務,應依委任人之指示,並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之注 意,其受有報酬者,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
  2.   民法第1055條:「
    V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未行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酌定其與未成年 子女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但其會面交往有妨害子女之利益者,法院得 依請求或依職權變更之。」
  3.   刑法第304條第1項:「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網站採用CC授權,內容歡迎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