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臺灣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關鍵樞紐,屢次展示出令人自豪的突破與成就。而在這些令人矚目的進步背後,專利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支柱,它為創新的火花提供了保護的屏障以及運作的... (more)
律師倫理系列文章的《不肖律師會被處罰嗎?什麼是律師懲戒?》中提到,民眾得向不肖律師所屬的「地方律師公會」提出申訴,而律師法並未明定申訴程序,而是由各地方律師公會自行訂定。 台北律師... (more)
一、前言 參與法庭活動的人員,除了當事人外,大家比較常聽到的就是法官、檢察官、書記官及律師。而家事事件審理過程中,可能還有其他家事事件特有的人員參與程序,例如家事調查官(下稱家調官... (more)
一、什麼是動機錯誤? (一)動機錯誤的定義 在決定作出一定行為前,會先在心中出現一定的想法,該想法就是法律上所稱的動機。例如半夜不能吃宵夜是因為要減肥或者明天上午有體檢,不論心裡想... (more)
一、「應」與「得」的概念(見圖1) 圖1 法條中出現「應」與「得」,意思一樣嗎?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一)「應」 法條中的「應」即是指應該、必須、只能這樣,沒有其... (more)
法務部於2020年9月公告「科技偵查法」草案,因內容提及檢察官、警察有權以GPS衛星定位、入侵手機通訊軟體等方式辦案,引起各界就隱私權保障與犯罪偵查效率兩者如何求取平衡,展開... (more)
成為一名正式律師需要經過兩階段,首先是修習應備學分、通過國家考試,再來就是完成職前訓練。通過這兩個階段,才能成為正式律師。(見圖1) 圖1 成為正式律師之路 資料來源:楊舒婷... (more)
圖1 律師的保密義務 資料來源:黃蓮瑛、林禹萱 / 繪圖:Yen 一、律師保密義務是什麼?目的為何? 律師保密義務是指律師對於受任事件的內容,應該要嚴格保守秘密,除非是告知當事人... (more)
一、什麼時候要「請」律師? 一般民眾遇到法律糾紛,第一個念頭就是「請」律師,而所謂的「請」,其實就是民法上「委任」的概念,民眾是委任契約中的「委任人」、律師則是「受任人」。 ... (more)
一、大法庭制度的前身 在〈什麼是大法庭制度?(上)──判例、決議何去何從?〉系列文章中有提到,在過去的司法實務中,有2種行之有年的判例和決議制度。 因為判例和決議都是司法權下的產物...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