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作者群
詐欺專題
支持我們
menu
法律百科 Legispedia
description
文章
space_dashboard
專欄
contact_support
問答
book
辭典
assignment
範本
photo_library
懶人包
person
登入
註冊
description
文章
space_dashboard
專欄
contact_support
問答
book
辭典
assignment
範本
photo_library
懶人包
登入
註冊
所有問答
/
刑事犯罪
/
其他犯罪
加入收藏
請問學說及實務擄人勒贖既遂的時間點為何?
匿名(進階會員)
‧
2020-05-09 03:37
給答案
. 回覆者的回答僅供參考,法律百科是分享知識的平臺,不針對具體個案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故無法負保證責任。
. 每個具體個案是獨特、複雜、持續發展的,回覆者對回答的內容是法律知識,而不是每個具體個案的解答。
如有個案法律諮詢需求,敬請洽詢專業律師。
洪品毅
(認證法律人)
1
1
動作
留言
檢舉
2020-05-10 15:00
刑法第347條擄人勒贖罪的既遂時點,在於 #擄人 時︰
行為人「犯罪是否既遂」,取決於「刑法的客觀構成要件是否完全該當」,因此,若要討論擄人勒贖罪的既遂時點,即須先行釐清該罪之所有的客觀構成要件,當其全部俱足時,行為人始成立既遂。
從刑法第347條「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觀察,其想要規範的行為是,想要取得利益而將他人置於行為人自身實力支配下。那麼由此看來,本罪之客觀構成要件為「擄人」;至於「勒贖」則為主觀的意圖要素,不是客觀構成要件要素。
已經按過讚
這篇回答有幫助到你的話,請給我一個讚
person
匿名
署名
person
王琮儀
(認證法律人)
2020-05-11 01:57:10
謝謝品毅的熱情回應,也精確點出目前實務的運作狀況。
實務上,例如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859號刑事判決:「按意圖勒贖而擄人者,亦即行為人有使被害人以財物取贖人身之意思而為擄人行為,即應認構成意圖勒贖而擄人罪。且該罪亦不以須向被擄人以外之人勒索財物為必要。」就認為,在擄人的時候就應該構成擄人勒贖既遂。
但學說上持反對意見,認為應該要採取擄人後,進而讓被擄的人質以外的第三人交付贖金,才算是既遂。例如陳子平(2017),《刑法各論(上)》,頁672-673。
動作
檢舉
我要成為作者
寫作主題清單
寫作說明
×
分享知識須知 1.
寫作規則
Word格式;1,200~1,500字為宜(註腳不計);不接受少於800或超過2,000字。
請附資料來源:法條、實務或學術見解、政府機關網站及可查證的媒體報導。
臺灣生活法律,並請白話方式撰寫。
分享知識須知 2.
收退稿標準
投稿後3個工作天內,編輯將回覆是否接受投稿。
不適合法律百科的內容且再次進稿仍不符者,不再接受該篇投稿。
稿酬
定稿文章每字1元,但註腳、標籤及延伸閱讀的字數不計入稿酬。
著作財產權
非專屬授權給法律百科;法律百科對使用者採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3.0台灣授權條款
。
填寫資料
作者是法律百科的重要夥伴,感謝您參與法律普及行動,請留下您的資料,團隊會盡快與您聯繫。
姓名:
*
Email:
*
所屬單位與職稱:
*
寫作主題:
*
參與動機:
訂閱電子報
×
您可以透過電子報閱讀法科精彩內容喔!
姓名:
*
Email:
*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繼續瀏覽代表您同意我們的
使用條款
及
隱私條款
×
祝福法律百科的朋友們新年快樂!
網站農曆年節不休息,歡迎常來逛逛,共同討論法律問題,交流分享,讓法律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