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遺囑的意思與內容
(一)遺囑的意思
遺囑是指遺囑人依照法定的方式所訂立,且原則上在遺囑人死亡後就會發生效力的一種無相對人的單獨行為[1]。
(二)遺囑的內容
依照民法第1187條[2]的規定,在不侵害繼承人的特留分的情況下,遺囑人可以遺囑自由處分其遺產。我國遺囑並不以財產處分為限,亦可為與身分有關的遺囑內容[3],例如民法第1093條[4]規定可以在遺囑中為未成年子女指定監護人。
二、誰不可以立遺囑
依照民法第1186條[5]的規定,無行為能力人[6]以及未滿16歲的限制行為能力人[7]不可以訂立遺囑。
三、訂立遺囑的方式、違反效力(見表1)
(一)訂立遺囑的方式
之所以規定訂立遺囑須依法定方式為之[8],理由在於,遺囑原則上是在遺囑人死亡後始生效力,為能明確傳達遺囑人之真意以及避免發生爭議,故規定遺囑人須依法定方式訂立遺囑[9]。

資料來源:林意紋 / 繪圖:Yen
1. 自書遺囑
這種方式是指,遺囑人自行書寫遺囑的全文,並記上年、月、日後,並親自簽名。假如遺囑人對於遺囑內容有所增減或塗改,則須註記增減、塗改處以及字數,並另行簽名[10]。
2. 公證遺囑
這種方式是指,遺囑人應指定二人以上之遺囑見證人[11],在公證人前口述其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上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一起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遺囑人以按指印的方式代之,並由公證人記明遺囑人不能簽名的事由[12]。
其中,所謂的「口述」是指遺囑人自己以口頭陳述,倘若遺囑人因故而無法言語,僅能以其他舉動,或是由公證人發問,而其以點頭、搖頭示意者,不能解為「口述」[13]。
3. 密封遺囑
這種方式是指,遺囑人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並指定二人以上之遺囑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但假如該遺囑非本人自己寫的,遺囑人就要向公證人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的年、月、日,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後,並與遺囑人及遺囑見證人一起簽名[14]。
4. 代筆遺囑
這種方式是指,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遺囑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15]遺囑意旨,並由遺囑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遺囑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一起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以按指印的方法代之[16]。
5. 口授遺囑
這種方式是指,當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有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前述四種方式為遺囑者,遺囑人得以筆記口授遺囑或是錄音口授遺囑[17]。
因為口授遺囑是遺囑人在生命危急的情況下所為的簡略方式遺囑,而不須經由遺囑人之認可,以及簽名或按指印。為了確保遺囑人之真意,當遺囑人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之時起,該口授遺囑經過三個月而失其效力[18]。
且為了避免遺囑人在情況危急下精神錯亂而口誤,或是見證人誤聽、誤會,更避免見證人藉此故意扭曲遺囑人之真意,因此,規定見證人中之一人或利害關係人,須於遺囑人死亡後三個月內,將該口授遺囑提至親屬會議認定其真偽[19]。
(二)未依照法定方式訂立遺囑的效力[20]
若遺囑人沒有依法定方式訂立遺囑,依民法第73條之規定,若無法律另有規定者[21],該遺囑應為無效[22]。
註腳
- 參考林秀雄(2004),〈民法繼承編:第九講──遺囑總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頁48。
- 民法第1187條。
- 參考林秀雄,同註1,頁49-50。
- 民法第1093條第1項。
- 民法第1186條。
- 民法第13條第1項、民法第15條。
- 民法第13條第2項。
- 民法第1189條。
- 參考林秀雄,同註1,頁48。
- 民法第1190條。
- 民法第1198條。
- 民法第1191條。
- 參考林秀雄(2012),〈代筆遺囑之方式〉,《台灣法學雜誌》,第198期,頁91。
- 民法第1192條。
- 關於「口述」的解釋請參考林秀雄,同註13,頁91;並請參考最高法院97年度台抗字第645號民事裁定。
- 民法第1194條。
- 民法第1195條。
- 民法第1196條,並請參考林秀雄(2004),〈民法繼承編:第十講──遺囑之方式〉,《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頁54-55。
- 民法第1197條,並請參考林秀雄,同註18,頁55-57。
- 之所以規定訂立遺囑須依法定方式為之,理由在於,遺囑原則上是在遺囑人死亡後始生效力,為能明確傳達遺囑人之真意以及避免發生爭議,因此規定遺囑人須依法定方式訂立遺囑。參考自林秀雄,同註1,頁48。
- 這裡所謂的「法律另有規定」,例如民法第1193條:「密封遺囑,不具備前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一千一百九十條所定自書遺囑之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
- 民法第73條,並請參考最高法院28年度上字第2293號民事判例:「遺囑應依法定方式為之,自書遺囑,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條之規定,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其非依此方式為之者,不生效力。」以及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192號民事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