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著作權法同時保護了著作權人以及整體文化發展的利益,在保障著作人的部分,按照保護的內容是比較難量化的名譽、聲望等人格利益,或是能在市場變現的經濟利益,又可分為「著作人格權」以及「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格權不能讓與或是授權給他人;而著作財產權則可讓與及授權,授權方式可分為「專屬授權」、「獨家授權」以及「非專屬授權」三種。(見圖1)圖1著作財產權有什麼授權方式?資料來源:李昕/繪圖:Yen二、案例中,將影集放到播放平台播出,會涉及A對影集的重製(如:影像處理、上字幕、剪接)及公開傳輸(如:透過網路在特定平...
問答
A女B女有感情上的糾紛,A女說了很多非事實的事情來抹黑B女,還在個人的頁面公開了B女的FB/IG頁面,上面顯示了B女的名字,加上A女是記者,導致一發布B女的資訊就有很多陌生人去追蹤B女,造成B女的困擾。雖說沒有公開通訊資料,但這樣的行為跟抹黑的行為已經造成B女心靈跟名聲上的傷害。想請問A女這樣的行為有觸犯到甚麼法律責任嗎
文章
前文介紹著作的概念後,以下分三篇介紹著作的種類。一、著作的種類依據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至第7條之1,著作可區分為數個主要類型,但這些規定是採例示規範方式,著作權法保障的著作並不限於這些類型,只要符合著作權法應受保護著作的必要條件都會產生著作權;相反的,縱然符合各類型描述,但不符合應受保護著作的條件,仍無著作權。不同類型的著作依據著作權法有不同的權利,以下一一說明。(一)語文著作為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1款所例示,包括詩、詞、散文、小說、劇本、學術論述、演講及其他,如J.k.羅琳(J.K.Rowling)《哈利波特》(...
專區 - Podcast
大家會在群組裡面寫些什麼東西呢?可能是建立相簿匯集喜歡的照片,也可能是分享各種吃喝玩樂或生活實用小知識,又或者是分享工作或學習上的重要資訊。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群組讓親人朋友或夥伴可以待在同一個虛擬空間裡面,隨時發表意見、分享心情。 既然群組裡面會有許多訊息跟對話,甚至是用群組的功能存放資料,萬一自己不幸被踢出群組,那該怎麼辦呢?曾經有成員隨意踢人而被告上法院,更曾有所謂的「翻群機器人」,讓群組的使用者人人自危。如果維繫已久的群組被一個喜歡惡作劇的新成員「翻群」,讓成員都看不到以前的對話,有什麼法...
專區 - Podcast
常見於媒體版面的肇事逃逸事件,是大眾普遍感到反感的違法行為,但對於到底怎麼樣算是肇事逃逸、媒體報導的文字是否完全精確,都有再進一步斟酌的空間。其實「肇事逃逸」包含了不同面向的法律責任,車輛駕駛人如果不謹慎處理,往往會不慎踩到肇事逃逸的法律紅線。即使平常我們再怎麼小心,出門在外總有交通風險,萬一不幸遇上了交通事故怎麼辦?一方面怕別人肇事逃逸,但另一方面可能也擔心自己肇事逃逸。社群網站或通訊軟體上可能會流傳一些教戰守則,例如只需要撥打電話給對方、留下手機通聯記錄就不算是肇事逃逸。這個撇步是真的嗎?在...
文章
一、為什麼我們需要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一種法律解釋方法,是指藉由研究立法時的歷史背景資料、立法機關審議情況、制定草案的理由書、報告書等相關立法資料,來說明立法當時,立法者準備賦予法律的內容和含義是什麼。那回顧以前的立法資料有什麼作用呢?(一)法律訂出來一定有原因任何法律規範都是立法者在某一個歷史背景下制定和付諸實施的,因此法律解釋不應脫離法律規範產生時的立法環境、政策、動機。透過研究法律規範制定時的有關紀錄,如有關機關提出的法律草案、立法機關對草案所做的說明與討論、審議過程中各方面的發言,就可以...
文章
或許讀者們都有一些經驗,例如家人、同事、社區管理員未經同意而拆閱寄給自己的信,即使信件內容可能無傷大雅,但自己的隱私已經受到侵犯,該怎麼辦呢?在刑法的妨害秘密罪章中,「妨害書信秘密罪」即是對於此類行為的處罰。雖然時至今日,電子郵件或通訊軟體取代紙本書信成為更常見的溝通方式,但偷拆實體信件的狀況仍有可能發生、也值得注意,避免原本出於善意協助拆閱,反而不慎觸法的狀況。(見圖1)圖1有人偷拆我的信件或文書,會有法律制裁他嗎?資料來源:王琮儀/繪圖:Yen一、本罪所要保護的對象(一)信函、文書或圖畫這些東西從...
文章
借款契約在法律上稱作「消費借貸」。依照民法第474條,消費借貸是當事人一方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的所有權於他方,而約定他方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的契約。一、撰寫借款契約,基本內容應包含:(見圖1)圖1借款契約裡面該寫些什麼?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繪圖:Yen(一)借款金額(包含幣別,例如新台幣__元、美金__元)、(二)借款期限(自民國或西元_年_月_日至_年_月_日止共計_個月)、(三)是否有利息。如果有,應包含利率與利息計算方式(單利或複利、按日計息或按月計息)、(四)款項交付方式(以現金...
問答
近日公司開始使用通訊軟體公告各據點的員工出勤狀況,例如:遲到1人(Evan),請假2人(Eva,Eve),這樣是否侵犯員工隱私?
專區 - Podcast
#媽啊我接到詐騙電話「上周您在我們網站購買了這三件商品。但敝公司的疏忽,將您的訂單誤下單成三十筆,為了協助您取消交易,避免造成錯誤扣款,需要請您跟我們核對一下相關資料......」在幾個月前,小編接到了這通電話,起初對電話那頭滿是戒心,但因為對方態度與話術的操縱,反而被對方的指令牽引著一步步做下去......你或周圍朋友有接過類似的詐騙電話嗎?或是曾在新聞中看過哪些詐騙伎倆呢?除了電話、簡訊、網頁這類詐騙資訊等著被害人上鉤,其實還有許多利用「短期打工」、「辦門號送現金」等賺錢名義,吸引對方成為詐騙集團幫兇的...
問答
想請問是在fb直播購買的商品~有瑕疵賣家願意給退貨,但我交易時是用銀行轉帳,而賣家卻是打算退我購物金請問這樣合法嗎??我是不是可要求退現金呢??
文章
在租賃關係中,房客造成的哪些損害,房東可以請求賠償?(見圖1)圖1房東可以要求房客賠償房屋的損害嗎?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繪圖:Yen一、不當使用房屋依照民法第432條規定,房客有善盡使用、保管房屋的責任。如果房客不依照契約約定、房屋性質而不當使用房屋,造成房屋毀損,就要負擔賠償責任。不當使用房屋,例如房客在居住過程導致屋內木質地板有水漬與尿漬、門板破裂、家具毀損,需要清潔與更新;又例如在颱風來襲期間,沒有清掃屋內陽台的堆積物,影響排水,導致室內淹水、家具與電器損壞等。二、失火依照民法第434條規定,如...
文章
刑法第305條是「恐嚇危害安全罪」,本罪所要處罰的是「用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的事,恐嚇他人將危害其安全」的行為。條文看似簡單,但在適用上卻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什麼是「恐嚇」?恐嚇是指用威嚇方式,對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的事(例如砍手砍腳、散播私密影片等),向被害人做出惡害的通知,使被害人心生恐懼。(一)什麼是「惡害的通知」?所謂「惡害」就是指「加害於人的事情」。一般來說,恐嚇的內容必須是「不法」的惡害,例如傷害生命、身體等(這些行為是本來就不能做的,所以是不法的惡害)。...
問答
我因為遭人惡意檢舉,某天突然收到通訊監察結束通知書,申請監聽單位是地檢署,我的號碼有三支都被監聽五個月,但其中有支號碼,在該單位開始監聽前9天我正好因為欠費被電信公司拆機停話,撥打的話只會聽到_您撥的電話是空號,所以監聽期間是根本不會通的,但通知書上有無獲得欄竟然寫「有」,我也像電信公司要到證明了,但是要找哪個單位提出質疑和求償呢?
問答
緣中天新聞台換照案,18日排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議程,進行實質審查,將由7位委員做出最後決議,據指出,7比0作成決定不續照。而主委陳耀祥原傾向附多款條件方式讓中天新聞台過關,但動作曝光後,在18日的會議中,陳即封口。對此,NCC將在下午2點舉行記者會正式說明。新聞網址: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0420問題1:該新聞台若不服NCC「拒絕換照」處分,是要依最高行97年12月第3次聯席會議決議「向行政院」提起【課予義務訴願】,不服訴願決定再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還是依廣播衛星電視法66-1條「逕向高...
問答
我與陳姓友人要與人購買20克愷他命到了交易地點價錢沒談好陳姓友人跟他起衝突拿玩具槍打他對方也還手我推了對方一下愷他命是對方交給陳姓友人手上才打起來我有放西瓜刀在身上怕對方黑吃黑但我並無打他及拿刀砍他對方報警說我們搶現金目前被起訴強盜罪問:我沒有打他也沒有搶他這樣我會被判刑嗎
問答
最近一直聽到各種虛擬貨幣的新聞,例如報導者上週這篇:〈魷魚幣、維卡幣、比特幣,虛擬貨幣的造夢帶來賭局還是騙局?〉,https://www.twreporter.org/a/online-scams-cryptocurrencies想知道如果參與非證券性質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投資,台灣有什麼法律去管制這個交易,而如果賠很多錢的話會有什麼賠償補償機制嗎?會成立刑法的詐欺罪嗎?謝謝
問答
人目前在國外,與室友相處不來,在租期還沒到的時候搬了出來,但我的名字是沒有在跟房東租房契約上的,意思是我沒有簽訂任何的租房合約,只有在通訊軟體上跟室友有答應要一起租房,這樣我會有任何的法律責任嗎?
文章
因為有些當事人對侵權行為請求權的起算點有誤解,以上的案例在實務上很常見。民法有關侵權行為請求權的時效期間,以請求權人知不知道自己的權利遭受損害,而有兩種不同的規定:(見圖1)圖1當侵權行為發生時,要求對方賠償的請求權有時效嗎?資料來源:喬正一/繪圖:Yen一、請求權人知道損害發生以及賠償義務人開始的2年內不行使,請求權消滅(一)有關於這一點必須在此特別提醒,民法第197條第1項的「知有損害」,不是指請求權人單方面知道有損害的發生就可以提出請求,還必須一併知道對方的行為是侵權行為,才可以提出請求。知有損害及...
問答
請問外國公司已合法落地在台灣成立公司,但該公司高階領導傳銷商公開吸收會員,廣收會員個人資料,應用個人手機及電腦透過國際網路,收取現金再用他人的信用卡或用個人信用卡刷卡加入原本國外公司成為會員,沒有開發票,也沒有給產品,也沒有公司合約契約書,若成功為會員,國外該公司會寄給三封確認信件給該會員,並用公排方式招收會員。有規避公司税金及個人佣金收入所得稅法。以謀取個人最大利益。不知道這是否涉嫌有公司法,金融洗錢法,傳直銷法,個資法,盗刷信用卡等詐欺。以外國合法落地台灣傳銷公司掩護該國外公司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