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為名詞於 吳庭瑜(認證法律人) 2020-08-07 過去版本 ,非最新解釋。回到最新版本

事實行為

民法規定了許多行為,而這些行為會造成特定的法律效果,但發生法律效果的原因不一樣,學者及實務將這些行為區分為法律行為、準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


其中,事實行為指行為人的行為外觀不必表達出內心的意思,只要事實上有這種行為出現,就會發生法律上效果[1]。例如:A在路邊撿走一個被人丟棄的石像,也就是A占有了一個被丟棄、沒有所有權人的石像,不管A占有的動作有沒有表達出內心的意思,依照民法無主物先占的規定[2],A將石像撿走的行為,就讓A取得石像的所有權了。

註腳

  1.   王澤鑑(2014),《民法總則》,增訂3版,頁280-281。
  2.   民法第802條:「以所有之意思,占有無主之動產者,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取得其所有權。」
支持我們,打造屬於眾人的法律百科 支持我們,打造屬於眾人的法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