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失

 圖1 過失||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 / 繪圖:Yen
圖1 過失
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 / 繪圖:Yen

犯罪行為人主觀意思的一種(與之相對的是「故意」),可以再細分為「有認識過失」與「無認識過失」。

有認識過失

有認識過失,指的是行為人對犯罪事實,有預見可能發生,但真的發生,卻違背本來的意思[1]。雖然行為人心裡認為不會發生,但因為其對於構成犯罪的事實仍有預見,所以稱為「有認識」過失。例如,馬戲團表演人體射飛鏢,擲鏢者雖明知有可能射中人,但認為自己技術超群又從未失誤,不會真的射中,結果卻發生誤傷事件,成立過失傷害罪[2]

無認識過失
無認識過失,指的是行為人,對犯罪發生有注意義務,卻未能注意,也就是處於完全不知道事情會發生的狀態[3](其實就是常聽到的「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既然根本不知道事情會發生,就表示對犯罪結果完全沒有認識,所以稱為「無認識」過失。例如,駕駛開車時明知不能滑手機,卻還是為了抓寶而使用手機,導致不慎撞倒行人,成立過失傷害罪[4]

註腳

  1.   中華民國刑法第14條第2項:「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2.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因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十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3.   中華民國刑法第14條第1項:「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4.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
支持我們,打造屬於眾人的法律百科 支持我們,打造屬於眾人的法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