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典
又稱為「惡意」。民法上的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一定的結果而實行這種行為。他與過失一起構成了侵權行為的主觀要件。關於故意和過失的區別,前者是指積極產生認識到或預見到的結果的心理狀態,後者是指缺乏足夠的注意。
問答
室友趁本人不在宿舍期間不經本人同意拿走我的物品,而且是挑著拿,本人回宿舍發現物品短少報警處理。警方抓到嫌疑人(真的是我的室友)將案件移送法院,地檢署開偵查庭,本人以證人身分被傳訊,到庭後陳述事件經過,檢察官訊問被告,被告坦承所有遺失物品都是她拿走,接著辯稱都將物品丟棄,隨後檢又問妳都把它們丟掉了齁丟到垃圾桶了齁?那是毀損罪,妳承認毀損罪?被告答承認,本人不同意被告說詞,檢則道,無法到她家搜索。最後問本人是否同意和解,本人說物品中有極珍貴物品無法釋懷,也問如何證明妳都丟掉?有誰看到?並給出不願和解...
辭典
憲法第7條規定的「平等原則」,指的是「相同事務應相同對待」(等者等之),「不同事物不同對待」(不等者不等之),且必須有正當理由,才可以對不同的事物給予合理差別待遇。例如:因警察工作隨時可能發生判斷顏色的需要,所以色盲者確實不適合擔任警察,警大限制「色盲」者入學有正當理由,不違反平等原則。註腳中華民國憲法第7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院釋字第727號解釋:「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並非指絕對、機械之形式上平等,而係保障人民在法律上地位之實質平等,立法機關基...
問答
提問的本意似乎不太明確。如果是要問怎麼樣才可以「修改國名」?這就會涉及憲法的修正問題,必須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的規定辦理。修憲是很嚴肅的事情,條件非常嚴格。幾個月前的18歲公民權修憲案沒有能夠通過,便是明顯的例子。
專區 - Podcast
2024年5月,因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在立法院內缺乏共識的情況下,先是爆發了立委間的衝突,進而引起民眾對法案的高度關注,以及後續發起集會遊行,抗議本次修正案的立法程序與實質內容。本次修法被認為是國會多數推動「國會改革」法案的具體作為,但也引起不同立場與見解之間的巨大爭論,更引起法律專業人士間的諸多討論,更引起律師公會發出聲明、法律學者發起連署等方式,譴責本次修法的內容,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關於程序當中,法律條文是否有經過實質的審議、是否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以及國會調查權、藐視國會等規定是否合...
問答
您好.我想詢問一下我目前17歲在16歲的時候犯了一條運輸三級毒品的案子目前被少年法庭移送到地檢請問我在地檢如果被起訴的話會在送回去少年法庭嗎?或者不起訴的話會再移送回去嗎?如果被起訴的話我會受到怎樣的刑責?謝謝🙏
文章
一、贍養費是什麼?贍養費,是在一般用語以及法律語言兩個層面的內涵有顯著差別的概念。(一)一般所稱的贍養費比較接近法律上的扶養費一般所稱的贍養費更接近於法律上所謂的扶養費。扶養費來自扶養義務,在夫妻之間根據民法第1116條之1規定互負扶養義務,且扶養義務與權利皆併排於第一順位。並且,配偶之間的扶養義務是屬於「生活保持義務」,也就是說一方配偶就算能力較不足,也必須要犧牲自己去扶養他方配偶,而非行有餘力時才需履行扶養義務,但如果一方配偶連扶養的能力都沒有(例如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當然就無需負擔扶養義務。(...
問答
您好,關於公投內容,以下說明:與預算、租稅、薪水或人事有關的事項,不能提案作公民投票。依公民投票法規定,預算、租稅、投資、薪俸及人事事項不得作為公民投票之提案。雖然公民投票法歷經多次修訂,但上開規定自2003年(民國92年)公民投票法制定時就不曾變動,一直沿用至今。憲法修正案及領土變更案之複決,不能提案作公民投票。在2017年修法前,舊法的公民投票法第2條第2項規定:「全國性公民投票適用事項如下: 一、法律之複決。 二、立法原則之創制。 三、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 四、憲法修正案之複決。」在2017年修法後,將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