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前往待答
選主題
依照刑法體系,行為人從事不法的犯罪行為時,必須在人格沒有問題的條件下,才可以對行為人有所責難,讓行為人負完全的刑事責任。當精神障礙者無法辨識自己的行為,無法正確地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危害,,處罰他無法可能就無法達到刑法的意義和目的(例如:... (more...)
共犯不一定是幫助犯 犯罪行為人可以分為「正犯」和「共犯」。「共犯」又可以再細分為「教唆犯」與「幫助犯」。 也就是說,幫助犯就是共犯,共犯不一定是幫助犯。 詳細可以參考: 楊舒婷(2018),《刑法中的正犯、共犯,分別是什麼意思?》。 劉立耕... (more...)
刑法中討論不純正不作為犯時,會提到「保證人地位」,指的是「有防止犯罪發生的義務」。這和平常借貸時會提到的保證人並不相同。 如果有保證人地位但沒有防止犯罪發生,可能就需要負擔刑事責任。 想看更詳細的說明,請見:楊舒婷(2019),《什麼是保證... (more...)
教唆犯是「讓他人產生犯罪決意」的人,同時「故意喚起他人犯意」且「故意教唆他人為特定且既遂的犯罪」,才會是刑法上的教唆犯。 詳細請參考:楊舒婷(2019),《哪些情況會構成教唆犯?》。 (more...)
良民證的正式名稱是「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可以線上申辦或到警察局現場申辦。 現實生活中,會想申請良民證(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的民眾,多半是想證明自己「沒有刑事犯罪記錄」。然而就政府而言,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是無論申請人有沒有犯罪記錄都可... (more...)
作為與不作為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作為指積極地行動,不作為指什麼都不做。 不作為犯可依「是否只能以不作為的方式完成犯罪」分為「純正不作為犯」和「不純正不作為犯」。 詳細請參考法律百科文章:什麼是作為犯?什麼是不作為犯?不作為犯有什麼分類? (more...)
如果被教唆的人真的因為教唆,產生要犯那個罪的念頭,也真的去從事那個犯罪,並且達成目的的話,那麼,教唆的人會成立教唆犯喔。並不是沒有實際去執行犯罪,就可以逍遙法外。 刑法對教唆犯的處理方式是,依所教唆的罪的處罰規定,去處罰他。關於教唆行為與教... (more...)
關於一罪不二罰的定義、目的與類型,請見本站文章:一罪不二罰 (more...)
國家用刑法處罰,必須要有法律依據。 關於罪刑法定原則的說明,請見本站文章:罪刑法定原則 (more...)
既遂的意思與未遂的分類,請參考法律百科文章:什麼是既遂?什麼是未遂? 既遂與未遂的定義、關係、類型與法律效果,請見法律百科文章:什麼是既遂與未遂?既遂與未遂的關係、類型與效果 (more...)

更多法律知識:請搜尋關鍵字,或看文章
一、假釋的意思與目的 (一)假釋的意思 所謂「假釋」是指:受刑人... (more...)
一、與未滿16歲的人性交會成立犯罪 無論對方是否滿16歲、是否成年,依... (more...)
一、什麼是拘役?拘役的期間為何? 拘役是刑法主刑的一種,因為會剝...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