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前往待答
選主題
電子腳鐐的立法規定 民眾熟知的電子腳鐐屬於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0條所謂的「科技設備監控」,但是電子監控設備還有其他種類 什麼人需要配戴電子腳鐐? 針對觸犯性犯罪而經判決有罪確定之加害人。(第2條) 觀護人對於付保護管束之加害人,得報請... (more...)
在法律上的名稱 法院審理時,必須去判斷被告有沒有參與審判、接受審判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在刑事訴訟法上稱為「就審能力」(又稱「受審能力」)。 法院要主動去判斷被告有無就審能力 法院需要主動判斷被告有沒有就審能力。被告的就審能力,大致可以分為兩... (more...)
誰可以提出告訴? 有權利向偵查機關提出告訴的人,只有1. 犯罪被害人、2. 犯罪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及3. 被害人的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家屬(僅限被害人死亡時)。 常聽到的「保留法律追訴權... (more...)
檢察官與司法警察不行隨意監聽喔。 必須是依法可以聲請監聽的犯罪類型,且必須犯罪嫌疑重大,同時不能或很難用其他方法蒐集、調查證據,才可以向法院聲請監聽,並由法院審查並核發通訊監察書。 詳細請參考文章:吳景欽(2019),《怎麼樣可以獲得監聽票... (more...)
一、證人之義務: 證人,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之一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問何人,於他人之案件,有為證人之義務。」因此,既然是義務,一旦被檢方或法院鎖定為證人,就一定要到庭作證。 二、證人之處罰: 接到傳票的證人有到場的義務,... (more...)
公訴與自訴的不同處,是在「當事人」、「偵查階段」和「舉證責任」。 因此,選擇公訴或自訴,在訴訟流程會有不同。 詳細請參考文章: 黃于玉(2019),《什麼是公訴?什麼是自訴?》、 黃于玉(2019),《提訴訟時,選擇公訴或自訴有什麼不同?》... (more...)
您好,修法後的內容說明如下: 一、檢察官能夠於偵查中作限制出境、出海處分嗎?          答案是可以,只要是在偵查中犯罪嫌疑人有犯罪嫌疑重大的情形,檢察官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就可以在被告沒有一定住、居所、有逃亡可能或有滅證、偽造證據可能... (more...)
108年7月3日立法院已三讀通過刑事訴訟5個修正條文,這5個條文包括第116–2、117、121、456及469條,這些條文都是防止犯罪嫌疑人、尚未有罪確定以及已受有罪判決確定之被告逃亡的重大規定。 刑事訴訟法為保全被告,原本有羈押、具保、... (more...)
保證金實收利息發還之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19條之1 中華民國103年5月30日修正通過之刑事訴訟法第119條之1,經總統於103年6月18日公布,已於103年12月18日施行,其中第1項前段規定:「以現金繳納保證金具保者,保... (more...)
無罪推定原則為刑法學之戒命之一,無論何一審級的法官皆為一獨立之判決,故於其判決被告有罪之前,應遵守此一原則,且不論其是否為上訴審或原審法院。 (more...)

更多法律知識:請搜尋關鍵字,或看文章
一、什麼是訴訟參加? 一般來說,民事訴訟是處理當事人雙方(即原、被告)... (more...)
一、犯罪被害人「不一定」是刑事訴訟的當事人  刑事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依... (more...)
遊戲有遊戲規則,在民事訴訟裡也有民事訴訟專屬的規則,「當事人進行主義」...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