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訂閱推播
訂閱電子報
登入
/
註冊
關於我們
關於法律百科
法律百科 Q&A
媒體報導
講座活動
品牌書
網站使用指南
網站.隱私條款
聯絡我們
專區
法科!輕鬆點︱Podcast 頻道
圖文包
法律百科故事館
文章
法律入門
救濟與訴訟程序
房子‧土地‧鄰居
消費‧借還錢‧契約
損害賠償‧保險
家庭‧父母子女
性別
健康‧醫療‧銀髮族
勞動‧工作
公司‧企業‧法人
智慧財產權
刑事犯罪
基本人權‧政府
車‧交通
環境‧衛生
國際法
其他
問答
法律入門
救濟與訴訟程序
房子‧土地‧鄰居
消費‧借還錢‧契約
損害賠償‧保險
家庭‧父母子女
性別
健康‧醫療‧銀髮族
勞動‧工作
公司‧企業‧法人
智慧財產權
刑事犯罪
基本人權‧政府
車‧交通
環境‧衛生
國際法
其他
辭典
熱門辭典
法律翻譯機
範本
法律入門
救濟與訴訟程序
房子‧土地‧鄰居
消費‧借還錢‧契約
損害賠償‧保險
家庭‧父母子女
性別
健康‧醫療‧銀髮族
勞動‧工作
公司‧企業‧法人
智慧財產權
刑事犯罪
基本人權‧政府
車‧交通
環境‧衛生
國際法
其他
登入
/
註冊
我要寫文章
寫作主題清單
文章
最新文章
法律入門
53
救濟與訴訟程序
114
房子‧土地‧鄰居
84
消費‧借還錢‧契約
55
損害賠償‧保險
19
家庭‧父母子女
91
性別
22
健康‧醫療‧銀髮族
37
勞動‧工作
111
公司‧企業‧法人
26
智慧財產權
44
刑事犯罪
133
基本人權‧政府
52
車‧交通
14
環境‧衛生
10
國際法
5
其他
7
勞動‧工作
問答
全部領域
法律入門
救濟與訴訟程序
房子‧土地‧鄰居
消費‧借還錢‧契約
損害賠償‧保險
家庭‧父母子女
性別
健康‧醫療‧銀髮族
勞動‧工作
公司‧企業‧法人
智慧財產權
刑事犯罪
基本人權‧政府
車‧交通
環境‧衛生
國際法
其他
選主題
勞工
外籍勞工
軍人
公務人員
教師
職場平權
求職
勞動契約
工作規則
工時
工資、福利
勞資會議
職業安全衛生
職業災害
勞工保險
終止勞動契約、失業
退休
工會
保險業務員、醫師或律師,是勞工嗎?
陳俊愷
(認證法律人)
7
2022-12-20
實務上判斷勞工身分是指勞工給付勞務,受領薪資,並依據「從屬性」作為判斷標準。常見的從屬性判斷標準例如,受雇主指揮監督(人格上從屬性)、由雇主提供生產工具、倚靠薪資生活(經濟上)、納...
(more...)
實習生、建教合作生或大學生研究助理,是勞工嗎?
陳俊愷
(認證法律人)
2
2022-12-20
一、實習生、建教合作生不是勞工,但適用勞基法 依勞動基準法第64條,技術生、建教合作生主要目的是學習技能,受到雇主訓練,而不是以勞動力換取報酬,不具典型的勞工特徵,不是...
(more...)
派遣勞工遇到職災,該向哪個雇主求償?
陳俊愷
(認證法律人)
3
2022-12-20
一、派遣勞工的定義 派遣勞工,一般是指受僱於派遣公司,被派至要派公司工作之勞工。而派遣公司與要派公司間簽訂勞務承攬契約,俗稱外包。 舉例來說,A清潔員受僱於X清潔公司,Y公司有清潔...
(more...)
契約實際上是不是勞動契約呢?──勞動契約的判斷標準
陳建文
(認證法律人)
3
2022-12-13
有關勞動契約認定的判斷標準,目前有以勞動從屬性,以及以民法債篇各論勞務契約類型定性的角度來處理二種作法。 一、具體勞動法相關問題如何適用勞動基準法,受到勞動基準法法條文字影響,有兩...
(more...)
誰是勞工?勞動契約有什麼特徵?
陳業鑫
(認證法律人)
4
2022-11-30
一、我們先來看看勞動基準法怎麼規定 勞工,是指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得工資的人;勞動契約,是指約定勞雇關係的契約。 單憑上述勞動基準法規定,就可以明確認定誰是勞工?哪一種...
(more...)
勞動基準法對童工的相關保護規範
林大鈞
(認證法律人)
3
2022-11-30
童工依照勞動基準法第44條第1項規定,是指15歲以上未滿16歲受僱從事工作者。立法者為保障童工權益在勞動基準法上設有一系列規範,分述如下:(見圖1) 圖1 勞動基準法特別保護...
(more...)
技術生、工讀生、建教生與實習生各有哪些權利保障?
匿名
(認證法律人)
8
2022-11-14
在職場或各企業單位的招募訊息裡,我們經常會看到不同身分別的募集需求,例如:技術生、工讀生、見習生與建教合作生等。不同的法令規範,賦予不同身分者的權利義務不盡相同,相對地雇主的權利義...
(more...)
寫文章
寫作主題清單
寫作說明
×
謝謝您參與法律普及的行動。請留下您的資料,我們會盡快與您聯絡寫作細節。
姓名
*
Email
*
所屬單位與職稱
*
寫作主題
*
參與動機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繼續瀏覽代表您同意我們的
使用條款
及
隱私條款
×
鼓勵您多舉例,讓法律名詞更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