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是因為刑法31條第1項沒有擬制間接正犯嗎?課本上的例子是甲操控乙在法律上作偽證,乙成立偽證罪的正犯,但甲只能成立偽證罪的幫助犯,卻不是間接正犯。我去查過間接正犯及幫助犯的定義,間接正犯要立於優勢地位才可成立。幫助犯是透過物理、心理的方式去協助行為人達成犯罪行為。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看到這篇:https://www.legis-pedia.com/QA/question/2365其最後一段有提到己手犯的否認,但無細述。不好意思,我還是剛學習刑法的入門小白,如有問錯的地方,還麻煩指正!
問答
學說上提到,不純正的身分犯或己手犯都是概念上的廣義身分犯,都在構成要件上要求要有人的特殊屬性(身分),因此不具備廣義身分犯者,應當不能與身分犯成為共同正犯,或為身分犯的間接正犯。然而我國刑法第31條第一項卻說沒有特定身分者也可能與有特定身分者成立共同正犯
問答
本文先行講述結論︰該名小學生著手實行竊盜行為,是竊盜罪的正犯,並不是共犯;而該名國中生教唆他人實施犯罪,則為竊盜罪之共犯。此處應留意的是,倘該名國中生是「指揮」他人實施犯罪,則為竊盜罪之(間接)正犯。在刑罰上,無論是正犯或教唆犯,皆以本罪論處,刑度上,並無差別。刑法上的正犯與共犯概念︰所謂的正犯,即實施犯罪的人。至於利用他人作為犯罪工具而實施犯罪,亦屬於正犯,學者稱之間接正犯。所謂共犯,係指幫助或教唆之人,此稱為幫助犯或教唆犯。可參閱,〈刑法中的正犯、共犯,分別是什麼意思?〉、〈多人涉及犯罪時,...
問答
甲為犯罪人乙為甲的友人甲教唆乙替甲自己的犯罪作偽證,甲是否成立教唆偽證罪?甲教唆乙來頂替甲自己的犯罪,甲是否成立頂替教唆罪?乙教唆甲湮滅甲自己的犯罪證據,乙是否是教唆湮滅證據罪的教唆犯?還是直接論正犯不討論是否教唆?
問答
正犯與共犯的意思,請參考法律百科文章:刑法中的正犯、共犯,分別是什麼意思?多人涉及犯罪的時候,必須去區分每個人應該負的責任,刑法學發展出的正犯與共犯概念、類型與區分標準、法律效果,請見本站文章:多人涉及犯罪時,如何分配責任?——正犯與共犯的意義、類型與區分標準
問答
針對假新聞,臺灣已有規定刑事、民事、行政責任,立法院也提出國家安全法、社會秩序維護法修正草案以為因應。相關資料可參考立法院網站公布的「網路散布假新聞、假消息之法制研析」。依目前現行的法律:刑事責任有刑法第310條毀謗罪、第309條公然侮辱罪、第151條恐嚇公眾罪、第153條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罪等,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尚有意圖使人當選或不當選而誹謗罪。此外,尚有其他特別刑法定有刑責,例如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散布或傳播不實疫情消息罪、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第6款、第171條第1項及第2項意圖影響有價證券交易...
問答
如果被教唆的人真的因為教唆,產生要犯那個罪的念頭,也真的去從事那個犯罪,並且達成目的的話,那麼,教唆的人會成立教唆犯喔。並不是沒有實際去執行犯罪,就可以逍遙法外。刑法對教唆犯的處理方式是,依所教唆的罪的處罰規定,去處罰他。關於教唆行為與教唆犯,請見本站文章:簡介教唆犯:「慫恿他人犯罪」也是一種犯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