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此問題可能涉及到刑法誹謗罪、民事侵權責任的問題,以下分別就此二部分簡要回覆法律規定與實務見解:刑法誹謗罪誹謗罪是妨害名譽罪章當中的一個罪名,若想要讓眾人周知,而散布足以貶低他人人格、名譽的不實言論,該不實言論指涉可以查證真偽的事實,這樣的行為就會觸犯誹謗罪。單以提問中的「跟很多認識的網友發生性行為」而言,是可以確認真假的事實,所以轉述這樣的言論客觀上可能有誹謗的問題。不過誹謗罪還必須要有「想使眾人周知的心理狀態」才會成立,若單純只用社群網站或社交軟體傳達私人訊息給特定、單一對象,並沒有廣傳給很多...
問答
您好:提問中張三的行為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也可能構成刑法誹謗罪。以下簡單介紹可能涉及的法律規定,如有個案需求,建議您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傳述他人的隱疾,是否違反個資法? 「個人資料」與「特種個人資料」為了保障人民的人格權(隱私權),個資法規範公務機關及非公務機關(例如自然人、企業)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的行為。個人資料,指的是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職業、病歷、聯絡方式等,以及其他可以直接或間接識別特定個人的資料。只要依據個資...
文章
2021年上半年,國內疫情嚴峻,除了每天下午2點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新冠肺炎資訊以外,也有各家媒體新聞的報導,先不討論新聞報導內容也有錯誤不實的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之社群網路更是充斥許多不實訊息,也會影響到人民接收資訊的正確性。在此筆者並無意對資訊的真假做出評斷,而是針對散布、管制假訊息可能會有什麼影響,以及現行法的相關規定,做一個簡單的分析與整理。(見圖1)圖1散布有關COVID-19的假訊息會有什麼法律責任?資料來源:李侑宸/繪圖:Yen一、到底什麼是假訊息?我們可能會聽到「假新聞」、「假消息」、「假...
問答
妨害名譽罪中「公然侮辱」跟「誹謗」的差別公然侮辱罪是處罰不具有對事實的評價,但涉及人身攻擊的言論。舉例來說,「垃圾」、「賤人」、「幹✕✕」之類的話,就會有公然侮辱罪的問題。誹謗罪則是對某件事發表沒有合理查證,又牽涉到具體事實的言論,而這種言論是可以確認真實或虛偽的。例如「剛剛那場某電競選手作弊開外掛」、「某人考試作弊」等等。在IG留言區罵人,或者是用私訊罵人,有差嗎?公然侮辱需要在「有別人可以看或聽到」的情況下,才會有一個人的名譽被貶低的情況,如果是關起門來罵而沒有別人知道,那就不會有公然侮辱的問題...
文章
工會為了維護及提升會員的勞動條件,發起符合工會運動方針的工會活動時,就可能面臨與雇主人事權、勞務指揮權或財產管理權衝突的情形。考量到確保工會團結權能夠正當的行使,法院及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以下簡稱裁決委員會)認為,在一定的範圍內,雇主有容忍、讓步的義務,也就是判決或裁決決定書中常提到的「雇主容忍義務」。什麼是雇主的容忍義務?面對工會的哪些行為,雇主曾被認定負有容忍義務?本文簡要整理相關實務見解,說明如下:一、雇主容忍義務的解釋雇主容忍義務是指,工會活動的自由是工會存續的關鍵,排除雇主對...
辭典
圖1侮辱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侮辱指和「事實」敘述沒有關聯的表達內容。例如:宣傳他人曾經犯罪被判刑,是陳述事實,所以不是侮辱,反而會構成誹謗罪。而常見的「王八蛋」和「神經病」等等,就是侮辱。註腳刑法第310條:「I 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II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III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文章
近年來網際網路發達,各類資訊流通,從以前BBS到現在不論是FACEBOOK、部落格及留言板等各平台上,動輒有人張貼照片,並以「求神正妹」或類似字眼,想藉網友的力量,找出照片上的正妹是何人。但任意拍攝別人的照片並放到網際網路上真的不會有問題嗎?會不會一個無心的小動作反而讓自己吃上官司呢?本篇主題要從「肖像權」來分析、說明。一、「肖像」的定義「肖像」,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的定義,乃「利用繪畫、雕塑、攝影等方式所形成的人物像。」簡單來說,肖像泛指露出五官的人物像,不論是以照片、塑像或以繪畫為之,也不論全身、...
辭典
圖1告訴乃論罪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這類犯罪有告訴權人如果沒有在法定期間經過告訴程序,檢察官不可以向法院起訴,而且法院不可以作出是否成立犯罪的判決。需告訴乃論之法條:刑法分則中告訴乃論之罪妨害性自主罪章第221條強制性交罪(僅限對配偶間犯此罪)。第224條強制猥褻罪(僅限對配偶間犯此罪)。第227條準強制性交與準強制猥褻罪(僅限未滿18歲之人犯此罪)。傷害罪章第227條準強制性交與準強制猥褻罪(僅限對配偶間犯此罪)。妨害風化罪章第230條血親為性交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章第238條詐術結婚罪。第240條第2項和誘...
文章
圖1刑事訴訟中「被告」要如何上訴?資料來源:匿名/繪圖:Yen一、誰可以上訴(上訴權人)?(見圖1)(一)被告刑事案件的被告對於判決不服,可以自行提起上訴。(二)被告的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如果被告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他的法定代理人可以為了被告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上訴,也就是所謂的獨立上訴;被告如果已經結婚了,配偶一樣可以獨立上訴。(三)被告在原審的代理人或辯護人除非被告明確表示不想上訴,否則被告在原審的代理人或辯護人可以為了被告的利益,以被告的名義提起上訴。二、上訴的時機:收到判決20日內如...
辭典
圖1誹謗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誹謗則於事之真偽應有分辨為事實陳述。而侮辱則無所謂事實之真偽屬意見表達。故依個人價值判斷提出主觀之意見或評論,縱使尖酸刻薄,批評內容足令被評者感到不快或影響其名譽,並不在誹謗罪之處罰範圍。 註腳參刑法第309條立法理由。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484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問答
「公然侮辱」跟「誹謗」的差別公然侮辱罪是處罰不具有對事實的評價,但涉及人身攻擊的言論。舉例來說,「你這個垃圾」、「賤人」、「幹✕✕」、「技術超廢菜逼八,長的又醜」之類的話,就會有公然侮辱罪的問題。誹謗罪則是對某件事發表不合理且未查證、牽涉到具體事實的言論,而這種言論是可以確認真實或虛偽的。例如「剛剛那場某電競選手作弊開外掛」、「某人買盜版遊戲」等等。在遊戲聊天室或大廳裡罵人有差嗎?公然侮辱需要在「有別人可以看或聽到」的情況下,才會有一個人的名譽被貶低的情況,如果是關起門來罵、沒有別人知道,那就不會...
問答
律師您好,近日在研究誹謗罪的案例,但看到很多網上的文章不只有「誹謗罪」,還有「毀謗罪」,有某幾個網站寫的是通用詞,但因看到您們2019年在FB上的貼文寫的是:毀謗,其實是錯誤的用法。因此想請問您,法條上寫的是「誹謗罪」,但是否與「毀謗」一詞通用呢?若不通用,請問差別在哪裡呢?感謝您的回覆。
辭典
這個罪名同樣屬於妨害名譽罪章,是要保護人在社會上的經濟評價,例如履行契約的誠信,包括販賣商品的品質、服務態度、售後服務好不好之類。如果捏造並散布不實謠言,攻擊他人經濟、財產上的名譽,就會觸犯此罪。例如在google店家或網路商城的評論區張貼不實言論等行為,即會觸法。延伸閱讀:姚書容(2021),《網路上留言或拍攝影片,表達對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心得,是否會構成刑法妨害名譽罪?》。註腳中華民國刑法第313條:「I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II以廣播電視、電子...
文章
一、是否透過告訴開啟刑事訴訟程序——告訴乃論與非告訴乃論在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些犯罪,立法者基於刑事政策的考量,會在刑法分則各章的最後一條規定哪一條是告訴乃論,必須有人提出告訴,才可以請求開啟訴訟程序,這稱為告訴乃論之罪,如普通傷害罪、公然侮辱罪或誹謗罪等。而如果不需要先有人提出告訴就可以開啟訴訟程序,就稱為非告訴乃論之罪。圖2什麼是告訴?誰可以提出告訴?資料來源:吳景欽/繪圖:Yen二、刑事訴訟程序上的告訴(見圖2)(一)告訴告訴,只要表示「想起訴、追究」的意思為就可以,不需要明確說出是何項罪名。(二)...
問答
詐騙集團的電話號碼是不是個人資料?在討論公開詐騙集團的電話號碼會不會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之前,要先確認這是不是個人資料。個資法第2條第1款規定,個人資料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辨別個人身分的資料,例如身分證字號、病歷、聯絡方式等。但詐騙集團的電話號碼是不是屬於個人資料?根據不同的法院實務見解會有不同答案,也會因此延伸出不同的結果:詐騙集團的電話號碼屬於個人資料詐騙集團的電話受到個資法保護有實務見解表示行動電話號碼在同一個時間點,一組號碼只有一個持有者,所以屬於個人資料的範疇。因此,詐...
文章
電視劇或電影情節裡,有時會以主角偷偷錄下的對話,作為逆轉劇情的關鍵。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公務員的一般人到底可不可以未經對方同意,偷偷錄下他人和自己的對話呢?(見圖1)圖1錄下對話過程會觸法嗎?資料來源:黃蓮瑛、劉怡君/繪圖:Yen一、錄下對話,可能觸犯什麼刑責?錄下對話,可能會觸犯以下兩種刑責:(一)妨害秘密罪首先,中華民國刑法(下稱「刑法」)規定如果無故以錄音竊錄他人非公開的談話,將成立妨害秘密罪,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萬元以下罰金,用以錄音的工具,例如錄音筆或手機等等,也會被沒收;(二)違...
辭典
圖1法益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法益,是指法律上所保護的重要利益,而保護這些利益,是為了要讓人可以生存與生活,或是維護國家、社會的秩序,進一步幫助人們生存與生活。法益只限於法律明文規定,或者透過司法解釋所承認的利益。而一些個人內心的期待,例如沒有買到演唱會門票、或是發現滿心期待的電影很難看所導致的失落感,並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而受到法律所保護的重要利益,可大致分為以下類型:個人法益與個人的生活切身相關的利益,例如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人身自由、名譽等等。一旦受到別人的侵犯或干擾,就可能對於...
問答
您好︰一、單純「公開社交帳號」的行為,尚無違法可言。因為這些社交帳號本身就是對外公開,而無合理的隱私需求,因此,對外公開這些帳號不會構成違法。二、如果有產生「侮辱」、「傳播不實資訊」的行為,則可能構成名譽權的侵害與公然侮辱罪、誹謗罪。可參照,本百科文章,〈什麼是公然侮辱罪?〉、〈個人或法人的名譽權受侵害,可以請求民事賠償嗎?〉、〈什麼是誹謗罪?那些情況下誹謗例外不受處罰?〉
問答
網路是一個公開交流的平台,在網路上散播不實謠言毀謗他人名譽的行為極可能涉及刑法第310條加重誹謗罪。假設網友最後被法院判決有罪,在刑度的部分,法官通常會全盤綜合考量加害者與被害者雙方當事人的教育程度、生活背景、職業等等因素。換言之,法官對於在網路上觸犯誹謗罪的判刑輕重並不一定,必須要看具體個案的情節,但一般來說,大多數情況都是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得易科罰金。在網路上散播不實謠言毀謗他人名譽,除了涉及刑法第310條的加重誹謗罪以外,同時也構成民事侵害名譽權及人格權的法律責任。實務上,被害人除了對在網路上...
問答
公司要我撰寫文章批評對手網站,故事的部分要我們自己編,剛出社會幾年,不知道這是違法行為,後來聽朋友說這會涉及刑法的誹謗罪,所以想請問公司提出這個要求,我可以拒絕嗎?公司可以因為我拒絕而開除我嗎?離職之後可以要求公司下架之前撰寫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