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先行講述結論︰ 該名小學生著手實行竊盜行為,是竊盜罪的正犯,並不是共犯;而該名國中生教唆他人實施犯罪,則為竊盜罪之共犯。此處應留意的是,倘該名國中生是「指揮」他人實施犯罪,則為竊盜罪之(間接)正犯。 在刑罰上,無論是正犯或教唆犯,皆以本... (more...)
本案很可能涉及「不法管理」的情形。 所謂「不法管理」,依照民法第177條第2項規定,係指管理人明知為他人之事務,而為自己之利益管理之,為不法管理。因不具備無因管理的要件,因此,管理人可以依照民法的不當得利等其他相關規定來處理。 而於民法債篇... (more...)
發現是假鈔絕不可再使用 如果在交易之後發現拿到的是假鈔,建議報警,或送到銀行並說明發現收到的鈔票是假鈔,由銀行依規定送回中央銀行,不可以再把它花掉。不論是拿去買東西、還債,或到銀行假裝要存錢把假鈔存入等方式,讓假鈔回到市場,都是犯法的... (more...)
對方可能成立刑法第339條第1項的詐欺取財罪。 除非當事人特別約定,否則承攬契約依法應該在工作完成後才請款、付款。如果對方明知自己承攬的工作還沒做完,卻意圖不法所有金錢,而故意說已經做完,提出不實單據請款,讓被害人誤以為對方已經... (more...)
罪刑法定原則可以看刑法第1條的規定:「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可以推論出,如果國家想處罰一個行為,必須要於法有據。 罪刑法定原則的目的,在於使人民可以明確了解哪些行為是法所禁止而不可... (more...)
依照刑法體系,行為人從事不法的犯罪行為時,必須在人格沒有問題的條件下,才可以對行為人有所責難,讓行為人負完全的刑事責任。當精神障礙者無法辨識自己的行為,無法正確地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危害,,處罰他無法可能就無法達到刑法的意義和目的(例如:... (more...)
提問者所問者,究竟「誤以為屍體」,是誤以「什麼」為屍體,並不明確。以下假設,是把人誤以為是屍體進行回答︰ 一、行為人把「人」誤以為「屍體」而基於毀損屍體之故意而毀之,由於行為人客觀上已經著手實行殺人行為,且有死亡結果發生,則就行為人是否主觀... (more...)
犯強盜罪而加重處罰的情況 因為會造成更嚴重的侵害,犯強盜罪同時符合加重事由,會加重處罰,情況包括: 加害者侵入或是躲藏在他人的住宅、有人居住的建築物或船艦內。 以破壞或踰越門、窗、牆壁或其他安全設備的方式實行強盜行為。 攜帶兇器。 在... (more...)
您好︰ 一、單純「公開社交帳號」的行為,尚無違法可言。因為這些社交帳號本身就是對外公開,而無合理的隱私需求,因此,對外公開這些帳號不會構成違法。 二、如果有產生「侮辱」、「傳播不實資訊」的行為,則可能構成名譽權的侵害與公然侮辱罪、誹謗罪。可... (more...)
該問題涉及刑法學對於各項罪名的劃分與理解,本文擬先作概念釐清,後簡單針對四個選項進行解答。 狀態犯 vs 繼續犯 所謂狀態犯,指得是行為人在違反此罪的時候,通常不具有持久性。此「不持久性」表現在,「#犯罪既遂」到「#犯罪終了」這兩個時間點,... (more...)